提起分会,这得从奥斯卡评审团的构成说起。奥斯卡评审团由两部分组成——学院主席评审团和学院分支评审团,双方构成二级金字塔的形式。主席评审团下属14个分支学会(分会),包括:演员协会、导演协会、艺术指导协会、摄影协会、美术师协会、编剧协会,电影执行人员协会、电影剪辑协会、电影制片协会、音乐协会、录音协会、公共关系协会、短片和长片动画协会、视觉效果和作者协会。
奥斯卡评委朱浩伟
像刘德华(《旺角卡门》)、张艾嘉(《阿郎的故事》)、章子怡(《卧虎藏龙》)、张曼玉(《花样年华》)、范冰冰(《观音山》)、邬君梅(《末代皇帝》)、刘嘉玲(《让子弹飞》)、梁朝伟(《无间道》)就属于演员协会;冯小刚(《天下无贼》)、贾樟柯(《山河故人》)属于编剧协会;陈可辛(《甜蜜蜜》)、娄烨(《推拿》)、许鞍华(《黄金时代》)是导演协会;王中军、王中磊、于东属于电影执行人员协会。
由此可以看出,华语影人在14个分会里,大部分都有超过2位以上的成员,尤其是演员协会。所以,新成员如果要通过2位分会成员的推荐并不难。
评委的主要工作职责
简单点来说就是投票!看片!投票!评审投票分为两轮,第一轮是提名投票,先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下属的各协会来负责提名(记名投票)。在这轮投票中,各自领域的评委只能选投各自领域的候选人,例如,演员协会的评委只能给演员类奖项投票。
第一轮投票结束后,入围影片会进行内部放映(也会寄给评委DVD观看),之后评审成员进行第二轮投票(不记名)。在第二轮投票中,评审可以跨领域投票,最后按照第二轮的投票情况来确定获奖名单。在网络投票前,评审们都要把票寄到美国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,工作人员会在秘密地点统计选票,最后将名单送至奥斯卡后台。
奥斯卡“全白危机”
20多年前,华语影人担当奥斯卡评委是一件足以震惊娱乐圈的大事,因为那时的奥斯卡并不青睐有色人种,因此早一批参加评选的卢燕(《喜福会》)、陈冲(《末代皇帝》)、邬君梅(《宋家王朝》)等。2015年之前,奥斯卡华人评委只有11人,他们是卢燕、陈冲、邬君梅(《宋家王朝》)、吴宇森(《英雄本色》)、章子怡(《我的父亲母亲》)、陈凯歌(《霸王别姬》)、王家卫(《春光乍泄》)、李安(《断背山》)、顾长卫(《孔雀》)、杨紫琼(《艺伎回忆录》)和李连杰(《英雄》)。其中,首位获邀成为评审是美籍华人女演员卢燕。
奥斯卡每年新开放给华人评审的名额,只有1-2个。在这之后华人评委成员明显增多,背后的原因是源于奥斯卡“全白危机”。奥斯卡曾连续几届把表演类奖项全颁给白人演员,此举引发了业内诸多不满。黑人导演斯派克·李曾称其为“纯白奥斯卡”,并呼唤其他同行抵制,甚至有多位示威者在奥斯卡举办地杜比剧院附近示威,要求重视有色人种的权利。
在2016年的颁奖典礼上,主持人克里斯·洛克又调侃了一把亚裔人,说大家使用的手机都是他们制造的,这又引发了亚裔人群的不满。种种行为激发了各界对奥斯卡的强烈不满,李安为此还写了一封信,逼问奥斯卡主办方“何时才能排除这类赤裸裸的偏见?”
奥斯卡金像奖为了捍卫自身形象,展现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,在2016年公布的新评委名单中有色人种比例大幅上涨。在683位新成员中的占比为41%。其中,华语影人数量也从2人涨到10人以上,侯孝贤(《悲情城市》)、贾樟柯(《山河故人》)、王兵(《和凤鸣》)、鲍德熹(《喋血双雄》)、潘恒生(《功夫》)、赵非(《太平轮》)、吴汉章(《功夫熊猫》)、孙芳(《白兔》)、许诚毅(《怪物史瑞克》)、朱谭都在名单当中。
2017年,奥斯卡新增评委名单中的有色人种比例为30%,比2016年下滑了11%,但华人新面孔依然有14人,他们分别为:张曼玉(《花样年华》)、梁朝伟(《无间道》)、刘嘉玲(《让子弹飞》)、范冰冰(《观音山》)、姜文(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)、甄子丹(《叶问》)、冯小刚(《芳华》)、陈可辛(《亲爱的》)、许鞍华(《黄金时代》)、杜琪峰(《阿郎的故事》)、赵小丁(《影》)、温明娜(《花木兰》)、黄荣亮(《黑客军团》)、顾长宁(《红高粱》)。
2018年,奥斯卡评委新名单中有色人种占了38%。其中,华语影人的数量依然维持在10-20左右。虽然华人评委的数量在这几年持续增加。但他们的当选能否对推动华语影片的入围和获奖依旧令人深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